首页 知天地 正文内容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局)

sfwfd_ve1 知天地 2025-08-05 10:10:11 4

本文目录一览: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 唐朝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时,镇守边防的节度使以加强边防为由,大量招募士兵,并慢慢把军队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唐朝后期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成为了三个藩镇首领。权利很大。 安禄山非常善耍权术,每次见皇帝都十分讨好,而且还认玄宗最庞爱的杨贵妃为义母。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发生于唐朝中期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的一场动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简介:事件背景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即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之后。唐朝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以及武则天的治理后,国力达到顶峰。

安史之乱是哪一年

1、关于安史之乱的电视剧如下:唐明皇,开创盛世,大唐荣耀,大唐歌飞。背景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2、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2月17日。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打着讨伐杨国忠的名号,率三镇军队及诸多部族共十五万兵力(号称20万)在范阳起兵反叛。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安禄山攻下洛阳,次年自称大燕皇帝。

3、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

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十二月十六日到广德元年(公元763 年)二月十七日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的叛乱,以下是其主要介绍:背景:政治: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专权,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经济: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赋税沉重,逃户激增。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叛乱,自称“大燕皇帝”,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他率领安史之乱的叛军迅速攻占安史之乱了陈留、荥阳、洛阳等城池,并直逼潼关。同年,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避难四川。途中,在马嵬驿发生了士兵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自尽。此后,叛军占领了长安。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中期,具体时间是755年至763年。这场叛乱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对唐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叛乱期间,唐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挑战,社会秩序动荡不安。西安(长安)在安史之乱中的地位 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平定安史之乱在历史上主要被记载为以下关键事件和过程:兵变与逃亡:马嵬驿兵变:兵士们因对杨国忠的不满而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并包围了唐玄宗的住处。唐玄宗被迫安抚兵士并让其回营休息。杨贵妃之死:兵士们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虽然不舍,但迫于形势,最终让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其他地方勒死。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1、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叛乱,自称“大燕皇帝”,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他率领的叛军迅速攻占了陈留、荥阳、洛阳等城池,并直逼潼关。同年,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避难四川。途中,在马嵬驿发生了士兵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自尽。此后,叛军占领了长安。

2、安史之乱是由唐玄宗时期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叛乱爆发的导火索是安禄山声称接到密诏,要讨伐宰相杨国忠。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其军队迅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攻入了洛阳。

3、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和肃宗时期,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反唐叛乱。这场叛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杨玉环,唐玄宗的贵妃,在这场叛乱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安史之乱的经过: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迅速占领了洛阳和长安。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