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本文目录一览:
杜甫的简介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代的712年,逝于770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忧国忧民著称,情感深沉,人格高尚,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数量超过1400首,其诗艺精湛,内容丰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也反映了民间疾苦。
2、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祖籍湖北襄阳。他曾在长安城南的少陵居住,因此后世称他为杜少陵或杜工部。杜甫出身于一个尊儒守官并具有文学传统的家庭,是杜审言的孙子。他在7岁时开始学习诗歌,15岁时已经小有名气。
3、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基本信息 籍贯与迁徙:杜甫本为襄阳人,后迁徙至河南巩县。别称与合称:他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4、基本信息:杜甫生于公元712年2月12日,卒于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李商隐和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被合称为“大李杜”,杜甫也常被单独称为“老杜”。人生经历:早年游历: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期间曾赴洛阳应举但未中。
5、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瑶湾(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公元712-717年,杜甫经常往来于巩县和郾城(今河南漯河市);公元717-730年,杜甫定居洛阳。
6、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以下是关于他的背景简介:基本信息: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他出身于京兆杜氏分支,晚号杜陵,这是因为他所在的家族在唐朝时多自称为杜陵人。官职与别称: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简介!!!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歌,其中许多成为了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分别是《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在唐代最为广泛,他无疑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祖籍湖北襄阳。他曾在长安城南的少陵居住,因此后世称他为杜少陵或杜工部。杜甫出身于一个尊儒守官并具有文学传统的家庭,是杜审言的孙子。他在7岁时开始学习诗歌,15岁时已经小有名气。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代的712年,逝于770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忧国忧民著称,情感深沉,人格高尚,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杜甫,唐代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生平: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至770年,他的家族背景深厚,远祖是晋代的功勋显赫人物杜预,祖父则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亦有一定的地位。作为我国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齐名,被誉为“大李杜”,他享有“诗圣”的美誉。
对杜甫的评价
对杜甫的评价:杜甫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他也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杜甫是位失志不移的爱国人士,因此他用诗歌来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杜甫还是位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强者。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
白居易对杜甫的评价:杜诗贯穿古今 ,尽工尽善,殆过于李。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白居易对杜甫的诗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杜诗贯穿古今,技艺精湛,尽善尽美,甚至超越了李白。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杜甫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鲁迅对杜甫的形容更是生动有趣。他说杜甫似乎并非古人,而是如同今天仍然活在我们中间一般。
他认为杜甫的天才无与伦比,每读其诗都感到亲切。北宋司马光:认为近世诗人中,杜甫最得诗人之体,强调其诗歌的言外之意。北宋苏轼:明确指出古今诗人众多,但杜甫为首,这主要是因为杜甫虽然流落饥寒,但始终不忘君王。宋代叶梦得:认为杜甫的诗歌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其踪迹,强调其诗歌的艺术成就极高。
杜甫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早期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民生关怀。随着时代变迁,他走上了忧国忧民的道路。 唐代诗人称赞杜甫和李白的文章“光焰万丈长”,尽管杜甫生前未受重视,但后世影响深远,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杜甫简介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祖籍湖北襄阳。他曾在长安城南的少陵居住,因此后世称他为杜少陵或杜工部。杜甫出身于一个尊儒守官并具有文学传统的家庭,是杜审言的孙子。他在7岁时开始学习诗歌,15岁时已经小有名气。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唐代的712年,逝于770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忧国忧民著称,情感深沉,人格高尚,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
籍贯与迁徙:杜甫本为襄阳人,后迁徙至河南巩县。别称与合称:他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与李白合称“李杜”,为区别于李商隐与杜牧的“小李杜”,杜甫与李白又被特称为“大李杜”。文学成就 诗圣与诗史: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